華經網認識孫子兵法與投資之道
文學家喜歡刻畫以少勝多或以弱勝強的戰例,我們耳熟能詳的巨鹿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等,都是這一類。
文學家偏愛這類戰例,是因為它們戲劇性強,諸如破釜沉舟、投鞭斷流、背水一戰等故事,過程驚心動魄,細節栩栩如生,既便于刻畫,也易于流傳。經過這樣的文化塑造,久而久之,在外行眼里,感覺打仗就應當是這樣子才顯出水平。
孫子卻堅決反對這么打。他在《孫子兵法》里說,“古之所謂善戰者,勝于易勝者也”,也就是說真正善于打仗的人不過是戰勝了容易戰勝的人。
他還說:“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
真正善于打仗的人獲勝,既沒有智慧過人的名聲,也沒有勇武蓋世的戰功,他之所以能打勝仗,是因為不出任何閃失,謀劃舉措得當,他所戰勝的是已經注定失敗的敵人。
以少勝多以弱勝強雖然過程很精彩,本質上卻是勝于難勝,是小概率事件,華經網結果極為不確定,更不可復制。更為重要的,身為將者,讓自己的少量士兵遭遇對方的龐大兵力,是率全軍而投險境,犯了與李廣一樣草率魯莽的錯誤。
所以,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當個故事聽聽可以,卻不值得提倡。巨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率領數萬楚軍,全殲秦軍主力四十萬,但終究未得天下。
孫子所提倡的勝于易勝,其原理與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正好背道而馳,恰恰是以多勝少以強勝弱。
孫子在《謀攻篇》說,“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
用兵的原則,有十倍于對方的兵力才包圍敵人,五倍兵力才進攻敵人,兩倍兵力要設法分散敵人,兵力相當,打得過盡量打,兵力比敵人少就要退,實力不如敵人就躲避,別打了,快逃吧。毛澤東的“集中優勢兵力”和“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的原理大概就是發源于這里。
以多打少以強勝弱,雖然看起來不漂亮,但是結果卻是相對確定的,贏面遠大于以少勝多以弱勝強,而且不拿士兵的性命冒險,是一種戰爭的仁術。
當然光有壓倒性的兵力也還不夠,確保勝利還要前面講過的“戰勝不忒”,即不犯錯誤,否則的話就會被別人以少勝多了。赤壁之戰中,曹操將戰艦鎖死在一起,淝水之戰中,苻堅一開始輕敵,前鋒遭遇失敗后又變為畏敵,都是犯了致命的錯誤。
2
對比投資,價值投資之道也是一種勝于易勝之道,它同樣高度重視確定性,追求在不確定中尋找確定。
對確定性的追求貫穿在價值投資的各個環節里。巴菲特曾說:“我并不試圖跨過七英尺高的欄桿:我到處找的是我能跨過的一英尺高的欄桿。”“與其殺死毒龍,不如避開毒龍。”避開毒龍顯然要比殺死毒龍容易,跨過一英尺高的欄桿顯然比跨過七英尺高的欄桿容易。這就是能力圈理論,不輕易走出自己的能力圈,自然也不會輕易遭遇毒龍。看不懂的堅決不投,所以巴菲特躲過了世紀初的科網泡沫。
價值投資注重安全邊際。自從第一次從他的老師格雷厄姆那里了解到“安全邊際”的理念以來,巴菲特60多年從未懷疑這一理論。他用很通俗的語言解釋這一理論:“我建一座能承重三萬磅的橋,但卻只讓通一萬磅的車,這樣就算我大意失算漏放了一輛一萬兩千磅或者一萬三千磅的卡車過去,也不至于橋毀人亡。”選擇標的時也是如此,假設一只股票的價值是10元,而你是用8塊錢買的,那么你就有了2塊錢的安全邊際,買的越便宜安全邊際就越高。一旦擁有了安全邊際,那么掙錢的確定性就大大提高了,賺錢也就變得容易了。
價值投資不相信奇跡,而相信概率。概率思維可以說是理性投資、價值投資的一個基礎。芒格認為如果你在投資中沒有掌握它,就像在玩踢屁股游戲中缺了一條腿。他把投資比喻為賭馬,“我們要尋找一匹獲勝幾率是二分之一、賠率是一賠三的馬。”
巴菲特同樣精于概率思維。芒格評價這位老搭檔:我與巴菲特工作這么多年,他這個人的優點之一是他總是自覺地從決策樹的角度思考問題,并從數學的排列與組合的角度思考問題。
巴菲特非常善于從概率出發進行預期收益匡算,“如果我認為這個事件有90%的可能性發生,他的上揚幅度是3美元,同時他就有10%的可能性不發生,它下挫的幅度是9美元。用預期收益的2.7美元減去預期虧損的0.9美元就得出1.8美元(3X90%-9X10%=1.8)的數學預期收益。”
聽大師講起來,一切似乎并不復雜,不過是勝于易勝的數學版本。然而,由于我們大腦的思維方式是經過漫長的基因和文化進化而來,這種進化里充滿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傳奇故事。這些故事誘導我們偏離概率思維,使我們看不清事實的真相,進而在投資時偏離賺錢的本質。相信傳奇故事的是博傻群體,相信概率思維的是理性投資。
能力圈、安全邊際、概率思維……所以這些都是為了確保“勝于易勝”。當然,這只是從結果而言,如果從過程來看,如何建立正確的思維方式、如何發現并謹守自己的能力圈、如何確定安全邊際、如何基于概率進行預期收益匡算等等,又是極其艱難的過程。大師們的云淡風輕背后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就如孫子兵法講勝于易勝,背后卻是“五事七計”的反復演練推算。價值投資是以過程之難換結果之易,博傻卻是以過程之易換結果之難。難與易的這種辯證關系,亦不可不察。
本文地址:http://m.cx1133.com/tech-detail/t22111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