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照打卡、走馬觀花:網紅書店能否拯救“不看書”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楊倩編輯|石姿攝影|史小兵 楊倩
“你有多久沒讀書了?有多久沒買書了?有多久沒逛過書店了?” 面對靈魂三連暴擊,別擔心,網紅書店一直在嘗試解救你,同時也在不斷自救。 隨著傳統出版業的衰落,實體書店運營舉步維艱,書店已經開始紛紛轉型,演變為生活方式綜合體,想方設法吸引大眾的目光和腳步。雖然很多書店再次人流如織,但尷尬的現實是,它們更多是變成拍照打卡,走馬觀花的背景墻。 今天,中企姐和您一起走近一些知名網紅書店,看看它們到底為什么紅,以及經營狀況究竟如何。
文化地標&打卡圣地
PageOne北京坊店——一眼看到紫禁城

2017年11月,前門的PageOne北京坊店開業。二層落地大窗正對著正陽門南面,一眼能夠看到紫禁城的書店,皇城根腳下只此一家,想不紅都難。 這家店共有三層樓,總面積2500平方米,主打藝術設計類及英文原版書籍,貫穿三層的書墻令人神往。一樓24小時不打烊,三樓設有咖啡館,還有黑膠唱片售賣。書籍,咖啡,音樂,建筑相交融,這里更像是一個藝術空間。

雖然每日客流過萬,但PageOne北京坊店以游客為主,與藝術書籍受眾重合度并不高。除了書籍定價較高,文創區超出普通大眾消費能力的產品也令人望而卻步。一個PU制旅行袋價格上千元,一張卡片大小的創意紙工藝品定價超過100元。
值得關注的是,2017年8月,PageOne書店被新經典全資收購。然而,不到兩年,也就是今年上半年,新經典表示“實體書店業務前期投入大,運營成本高,資金回收期長”,并剝離了PageOne 85%的股權。 據新經典披露,PageOne的2018年度營業收入287.7萬元,凈利潤84.72萬元,2019年一季度營業收入50.91萬元,凈利潤-46.70萬元。可見PageOne的重資產經營模式仍然不斷接受著現實的考驗。
三聯韜奮書店——24小時不打烊

三聯韜奮書店去年4月在三里屯開張了不打烊書店,成為北京夜不眠的精神地標。 這家書店內部設有咖啡館,環形走廊和書墻,同樣營造了豐富的空間體驗。書店的設計風格靈感源自北宋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將閱讀體驗喻為書山行旅。這里成為了書蟲的天堂,旋梯一側坐滿了讀者。咖啡館人滿為患。許多書籍甚至被翻到頁邊發黑,破損的程度。

中企姐目測,在三里屯巨大人流的虹吸效應下,書籍和咖啡售賣狀況比同類書店更顯“殷實”。據界面報道,三聯書店三里屯店的進賬流水大概是工作日2萬元,節假日5萬元,日均3萬元。 而它的孿生兄弟——上海三聯書店朝陽大悅城店,雖然裝潢大氣,空間巨大,卻因為高居9層,需要搭乘電梯才能到達,相對冷清。對書店來說,選址的確是一門學問。
模范書局·詩空間——教堂里的咖啡館

今年4月23日,“模范書局·詩空間”正式運營。這座由教堂改造而來的書店,在北京乃至全國都是獨一無二的。 其原址為中華圣公會教堂,擁有112年歷史,中西合璧令人稱奇:既有十字形空間,哥特花窗,也有八角涼亭式天窗和鐘樓。一進入室內,游客就會被高聳的穹頂和碩大的歐式吊燈震撼。

憑借獨特建筑風格,這家書店很快躥紅,慕名前來打卡的游客很多,也帶動了咖啡及文創消費。不過,這家書店為了配合教堂的挑高和采光,書架布置在兩側,藏書量并不算多,僅供站著閱讀。如果想要舒適地閱讀,還是要進入咖啡區消費,手沖咖啡40多元一杯,一壺茶100元左右。如此一來,倒不如說這家店更像是一個擁有巨量藏書空間的咖啡館。

這個“咖啡館”的吧臺區一次最多接待8人,有限的翻臺率,能否支撐高昂的成本和運營呢?
言又幾書店——湖光山色好讀書

言幾又誕生六年來,在資本的助推下,擴張速度有目共睹,已在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地開拓了40多家門店。今年底將布局70+家門店,成為中國書店業的黑馬。 2018年8月3日,言幾又·昆明公園1903概念店開門迎客,總建筑面積達2500余平米,館藏書籍達4萬5千冊,可以說是言幾又家族中最大氣的一家門店。集創意書店,咖啡,文創產品,主題餐廳,藝術畫廊,創意孵化等于一體。 設計師青山周平以巨幅玻璃框架勾勒出了絕美的“云湖書室”,正符合言幾又品牌創始人但捷的理念:“書店不僅僅是賣書的場所,更是生活方式。”

經營模式上,言幾又在線上線下融合上下了一番功夫。今年4月,言幾又聯手知乎共同推出“言鹽會員體系”,推出言鹽問答空間,言鹽課堂,言選會員。通過問答空間的沉浸式互動,給讀者進行個性化書籍推薦,成為一個閱讀新物種。
言幾又的會員模式能否跑通?仍然值得拭目以待。
公益書店
接下來這兩家公益性圖書館,遠離市井,與自然融合,成為文藝青年心目中的詩和遠方所在。
最孤獨的圖書館——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這座圖書館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北戴河海邊。之所以說它孤獨,是因為孤零零地矗立在海邊。它的真名,是三聯書店海邊公益圖書館,面積有450平方米,藏書不過萬余冊。實行預約制,每日限定200人。想要到達,沒有車道和捷徑,光著腳踏著沙,一步一腳印,走上幾百米才能抵達。 籬苑書屋——鳥巢中的行為藝術

籬苑書屋是最早的網紅圖書館之一,它建成于2011年,占地170多平米,是懷柔交界河村的公益書屋。鋼化玻璃被柴禾稈緊密包裹,猶如一個巨型鳥巢。 也許是沒有經營壓力的原因,很多公益書店書籍的維護和選品淪為雞肋。此前,籬苑書屋就爆出盜版書的管理漏洞,甚至被責令停業整改。畢竟,大家來這里多數只是拍照和獵奇,從都市的鋼筋水泥中讓自己解脫片刻,讀書反倒位居其次了。
明星IP下的網紅書店
當明星IP與書店結合,會產生什么樣的化學反應?高曉松的曉島,劉若英老公開的春風習習,成為了吸引讀者的線下流量門戶。
曉島——文藝青年根據地

高曉松給文藝青年建了一座“曉島”,形式到內容都很特別。這家私人圖書館位于朝陽大悅城九層,島內全都是高曉松私藏的書籍,唱片,電影,慷慨與讀者分享。這是繼雜書館和曉書館之后,高曉松成功運作的又一公益圖書館。 “曉島”二字由中國臺灣著名作家,學者張大春親筆題寫。?形空間通過玻璃廊道分隔為上下兩層,350平方米的巨大場域中,擺滿了14000多本書籍,囊括歷史,藝術,哲學等。價值不菲的故宮《石渠寶笈》畫冊(仿制品?),竟然一進門就能看到!二層還陳列著100多張經典黑膠唱片,都是高曉松親自從美國背回來的。

隨意變換形狀的卵石沙發,可坐可臥。沒有書架的整面墻壁是一片銀幕,可用于文藝電影的放映和分享交流活動。 正因為“矮大緊”老師人氣之高,這座圖書館需要提前一周預約,每天零點放票,一天只開放給200人。中企姐天天盯著手機,等了半個月才約上。

曉島的書籍完全免費開放,由朝陽大悅城與高曉松共建運營。這種免費模式能否持久呢?雖然看似逆流而上,實則對商場引流,昆明理工大學就業網品牌宣傳,撬動消費有巨大助益。從長遠來看,仍有巨大的價值。
春風習習——鬧中取靜的詩意空間

距離喧囂的前門商業街不遠,隱藏了一家安靜的雜志圖書館,名叫“春風習習”,主人是劉若英的富商老公鐘小江。“春風習習”開業后,劉若英也曾親自轉發微博打call,吸引了很多年輕人前來此地打卡。 這里地處前門三里河公園,曲徑通幽,大隱于市。圖書館由胡同老房改造而來,店面80多平米,保留了原木房頂結構,風格簡約。 原木書架上有400多種國內外雜志,內容涵蓋時尚,設計,建筑,音樂,攝影等,以英文,日文,法文為主,特別是日文時尚雜志更新很快。許多絕版刊物在此可以找到。 春風習習實行會員制,與常規的“會員卡”用于消費打折不同,它家其實是“入場門票”,會費全年399元,也可購買單日入場體驗券。一位從事設計行業的常客表示,這里的雜志很不錯,但缺點就是座位僅有20多個,一到周末便爆滿。 尚不清楚春風習習是否盈虧平衡,但“小而美”和會員入場制的經營策略的確另辟蹊徑。據店員介紹,南鑼鼓巷又新開了一家分店,正在裝修中。
生活美學空間
蔦屋書店——生活提案肇始者
日本蔦屋書店2020年即將在杭州天目里開啟中國大陸首店,預計將成為新的網紅根據地。 蔦屋書店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的日本,如今已成為日本最大的連鎖書店。增田宗昭認為,雖然冠名以“書店”,但蔦屋書店絕不是書的大賣場,而是以書籍和雜志為入口,進行生活提案的場所,傾力造就一個可以享受“時間”的體驗空間。 不難解釋蔦屋書店為何最終落戶杭州,因為天目里項目坐落于杭州市西湖區,緊鄰西溪濕地國家公園,人文,自然景觀方面都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有趣的是,在經營位于東京代官山的書店時,增田宗昭還買下整棟大樓及周邊的兩棟大樓,租給商戶,打造成一個生活中心。事實上,書店的營業額之外,來自商戶的房租才是增田宗昭真正的成功之道。 誠品書店——更像一個Shopping mall

誠品書店也深諳“生活提案”這一法則。誠品書店創辦30年之久,起初以藝術人文書籍為主,之后轉型為綜合性書店,涵蓋百貨零售業,文化藝術,旅館與不動產經營等,并將logo悄悄從“誠品書店”升級為“誠品生活”。變身后的誠品書店,書店部分營收只占30%,成立15年之后才盈利。 誠品書店現在已經在大陸的蘇州,深圳開了兩家店。

2015年11月29日,誠品生活在中國大陸首家旗艦店在蘇州開業,建筑面積逾13萬平方米,是一棟集餐飲,娛樂,文創,休閑,購物,親子于一體的綜合商業體。這里經常舉辦各種展覽,講座,人氣爆棚。在此之前,誠品書店還大手筆投資了金雞湖畔的住宅“誠品居所”。 2018年12月15日,誠品生活深圳店開幕,共6層樓,龐大得像一艘“文藝航母”,每層樓都有自己的主題,還入駐了輕奢品牌,美食餐飲,昆明理工大學就業網家居服飾,展覽活動等。 方所書店——多元化經營在廣州三聯,北京光合作用等實體書店的倒閉潮中,方所書店逆流而上,于2011年11月25日開張,選址廣州太古匯,在高檔商場中開出了一家1800方米的書店。目前,方所已經入駐了廣州,成都,重慶,青島四個城市,都是超大型店面。 方所書店典出南朝梁代文學家蕭統“定是常住,便成方所”,也是涵蓋書籍,美學生活品,植物,服飾,展覽空間,文化講座與咖啡的生活空間。 方所書店的創始人之一是廖美立和毛繼鴻。廖美立曾創辦了誠品書店,毛繼鴻則是設計師兼服飾品牌“例外”創始人。每個周末,方所會邀請各個領域的KOL來演講,與讀者探討關于小說,詩歌,戲劇,音樂,設計的種種可能。廖美立希望“能把二三十歲的,喜歡閱讀,關注設計創意產業的都市年輕人都吸引來”。
學術style屹立不倒
保持著高品位的民營學術書店,仍然是書店界的一股清流。它們維持著書店純粹的內核,但在電商沖擊,電子化閱讀,房租上漲,讀者流失的沖擊下,生存壓力日益加大。 單向街——思想激蕩空間

單向街是北京標志性的獨立書店之一,以免費而高質量的文化沙龍聞名。 藍色港灣的單向街,曾經是思想沙龍激蕩的空間。莫言,陳丹青,白先勇,嚴歌苓,賈樟柯……等文化名人都在此留下印記。但2012年7月,因房租太貴,藍色港灣店不得不關門,書店搬家至朝陽大悅城。此后開設了另外兩家分店:花家地店和愛琴海店,開始嘗試將更多的商業元素融入經營模式,圖書區,文創區,咖啡區并存。

單向空間還獲得了摯信資本投資,依托實體書店,開拓了“微在”新媒體,單系列產品(《單讀》雜志,單談,單選,單廚),Youngthinkers三條文化產品線……不過,一度紅火的“微在”項目目前已關閉。
萬圣書園——學術書店鼻祖

位于北大,清華之間的萬圣書園,由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劉蘇里創辦,至今已有26年歷史。這是一家真正給讀書人開的書店,有許多專業學術書籍,而不是迎合大眾的暢銷書。 早年鼎盛時期,風入松,國林風等一大批民營人文書店興起,“最起碼有五六十家”,但能開到今天的已寥寥無幾。在經營壓力之下,萬圣書園也開了一家咖啡館,名為“醒客”。據業內人士透露,萬圣書園一直憑借醒客咖啡來貼補經營,畢竟人文書店靠賣書都是虧本的。
豆瓣書店——最原始的學術書店

北大清華之間的學術書店,除了萬圣書園,比較著名的就是斜對面的豆瓣書店了。店如其名,68平方米,幾乎被書架占滿。兩個書架之間,只能容一人經過。在選品上,主打出版社庫存書和二手書,有很多別家買不到的書,并且都是六折起。在架圖書大概有2萬冊,每周都會有新書加入。

沒有會員制,咖啡廳,淘寶網店,沒有網紅書店的一切特質,豆瓣書店老板卿松自嘲,“我們是一家最原始的書店。”而讀者不斷流失,房租上漲,電商和同行競爭激烈,讓豆瓣書店生存益發艱難。 南京先鋒書店——大地上的異鄉者

先鋒書店創辦于1996年,已經成為南京的一張文化名片。 南京先鋒書店總店為五臺山店,特色在于是由防空洞改造而來,空間巨大。墻上掛著的“大地上的異鄉者”字幅也成為它的標志之一。室內巨大的十字架充滿了宗教情結,人文情懷。除了請作家簽名售書,還會舉辦一些文化講座,展覽,乃至邀請樂隊前來表演。不過,許多慕名前來的消費者卻發現其服務有待提高,來自大眾點評的留言稱,書籍分類不夠明晰,員工冷漠,咖啡品質一般。
書香永續
固然,在商業潮流更迭中,許多實體書店的消失令人扼腕,比如三聯韜奮書店在北京的美術館店閉店歇業,重新開業似乎遙遙無期,曾經的文化地標成為了沒有靈魂的鋼筋水泥混合體。但美好的生活一定是伴隨著書香的,城市也會在匆忙中找尋一座詩意,浪潮中的燈塔。
所幸,越來越多的城市意識到了書遠并非是一門可有可無的“生意”,而是供養城市生長靈魂的土壤,正在以及將給予更多的支持。
網紅書店或許有暫停鍵,但對知識的渴望會在都市里永存。一定會有源源不斷的愛書之人竭盡所能重筑詩意的港灣,讓書香永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