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狂犬病日:為什么狂犬病百分之百致死?

出品| 新浪科技《科學大家》,微醫
撰文| 張玉林,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微醫特約專家
2019年9月28日,是第13個世界狂犬病日,你可能不知道,全球大概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存在這狂犬病,每年因感染會導致數萬人死亡,主要就發生在亞洲和非洲,而中國報告的病例數量居世界第二!2018年,我國狂犬病的發病數達422例,死亡人數410人。[1]
面對讓人聞之色變的狂犬病,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狂犬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疾病(就是可以由動物傳染給人類的疾病),由狂犬病毒引起。
狂犬病毒可以看到外形就像顆子彈,核衣殼呈螺旋對稱,表面具有包膜,內含有單鏈RNA,是引起狂犬病的病原體。
家畜和野生動物感染狂犬病毒后,通過咬傷或抓傷,經過含病毒的動物唾液的與人破損皮膚密切接觸,會把病毒傳播給人。狂犬病毒不像流感病毒那樣易于變異,需要不斷更新疫苗。及時接種覆蓋毒株疫苗,并達到有效抗體滴度,就能起到免疫效果。當然,隨著時間延長抗體滴度會逐漸降低,這就是狂犬病疫苗的時效性。

研究發現狂犬病毒毒株在不同種屬的動物宿主間可能存在差異,并且一種毒株易于在特定動物宿主間傳播,形成其特定毒株的病毒潛藏庫。病毒跨動物種屬傳播相對少見,多見于以蝙蝠為宿主的狂犬病毒毒株。
當然,人具有普遍易感性。此外,狂犬病毒毒株分布可能存在地區性差異,因此接種的狂犬疫苗至少覆蓋地區常見毒株,才能有效預防狂犬病。口岸檢疫使得域外罕見毒株隨感染動物入侵的可能性極低。我們不否認廣泛開展野生動物口服狂犬病疫苗防疫的重要價值。
除了狗,貓和蝙蝠,這些動物也能傳播狂犬病毒
一般來說,能傳播狂犬病的主要是一些食肉性的哺乳動物,其中風險最高的有三類動物:狗,貓和蝙蝠。事實上,絕大多數的狂犬病都是由家養犬類傳播的,因為不少家養犬都沒有注射狂犬病的疫苗。
除了以上三類動物外,狼,狐貍,雪貂,浣熊,臭鼬等動物也會傳播狂犬病毒,且進而感染豬,牛,羊,馬等家畜,不過嚙齒類動物咬傷人導致狂犬病的案例是非常罕見的。至于禽類,魚類,鳥類,昆蟲,烏龜和蛇等動物一般就不會傳播。
而目前,對狂犬病缺乏有效治療手段,人患狂犬病后致死率幾近100%!

為什么狂犬病致死率幾近100%?
首先,沒有有效的抗狂犬病病毒藥物用來體內殺滅或抑制狂犬病毒,因此目前狂犬病只有預防價值,沒有治療價值。
其次,對于一種沒有治療方法的疾病,病人的預后完全依賴于該病的自然病程。狂犬病自然病程(從發病到死亡時間)極短,主要與狂犬病毒嗜神經,迅速通過外周神經感染中樞神經系統,并在中樞神經系統大量復制播散有關。其結果是出現一系列致命的中樞神經系統累積癥狀。
正因如此,預防是我們遠離狂犬病最好的方法!誠如今年狂犬病日的主題:接種疫苗以消除狂犬病
哪些情況需要打狂犬病疫苗?
狂犬病疫苗的注射分為暴露前的預防和暴露后的預防,指的就是兩種需要打疫苗的情況:
1。 暴露前的預防(未抓傷/咬傷前)
有些人群容易感染狂犬病毒,比如養狗,養貓的人群,經常和狗貓等動物接觸的人群,還有一些照料社會流浪貓或者流浪狗的愛心志愿者,和狂犬病病毒打交道的一些科研人員。因此這類人群最好能提前預防性的接種狂犬病疫苗。
2。 暴露后的預防(被抓傷/咬傷后)
如果是被狗,貓,蝙蝠等這些動物咬傷或者抓傷,必須要打狂犬病疫苗。即便是未出血的輕微擦傷也需要。另外,如果是破損的皮膚(開放性的傷口)被舔舐,也需要及時去接種狂犬病疫苗。
被咬傷后首先要反復沖洗傷口,可用肥皂水和流動的清水,清洗時間不少于15分鐘,稍后再用碘伏或酒精消毒傷口。但注意不要包扎傷口,之后越早去醫院越好,按照規定程序進行全程疫苗接種(四針法或五針法,取決于疫苗的種類)。
暴露傷口按照損傷程度進行分級,級別越高的傷口(損傷越嚴重)感染狂犬病的風險越高。由此,醫生會針對性地采取不同的傷口處理措施降低感染狂犬病風險。
傷口部位有時也很重要,比如頭頸部傷口離顱腦較近,狂犬病毒進入中樞神經系統的時間可能就會縮短,相應的感染風險也會提高。
疫苗的保?期有多久?
關于狂犬病疫苗的保?期,其實是個有爭議的問題。因為不同的人感染的病毒數量是不同的,即便抗體濃度相同,產生的影響也不同。
一般情況下,全程接種狂犬病疫苗后體內抗體水平可維持至少1年。……全程免疫后半年內再次暴露者(再次被抓傷/咬傷后)一般不需要再次免疫,全程免疫后半年到1年內再次暴露者,應當于0和3天各接種1劑疫苗,在1-3年內再次暴露者,應于0,3,7天各接種1劑疫苗,超過3年者應當全程接種疫苗。
有些人因為養狗或養貓,對狂犬病的預防非常謹慎,甚至有人問需不需要一個月打一次疫苗?關于疫苗的使用流程,醫生會嚴格按照國家相關規定執行,不要無理要求醫生隨意改變接種流程。
狂犬疫苗接種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出現一定的副反應,但多數可以耐受,遵照醫囑即可。極個別的嚴重副反應需要醫生及時救治。相對于狂犬病的不可治性而言,接種疫苗所帶來的風險代價是極低的。
從這個規定中來看,半年是狂犬疫苗的絕對保?期限,半年~3年是相對保?期,超過3年就過了保?期,需要重新全程接種(5針)。
但是WHO并不承認絕對保?期,《狂犬病疫苗:WHO立場文件》(2010年) 規定:“在再次暴露后只需分別于第0和3天給予肌肉或皮內各注射一劑疫苗就足夠了。”也就是說,不論是否在保?期,再次暴露(被咬傷/抓傷)就需要再加強接種2針。
鑒于狂犬病是100%致命的傳染病,建議大家還是慎重對待,寧可保守一點,如果再次遇到特別嚴重的暴露(比如頭部,面部,手部多處被咬傷),即便在“保?期”內也應當加強2針。

1年,2年,10多年,狂犬病的潛伏期到底有多久?
狂犬病的潛伏期很多人都比較關心,因為曾經被貓狗抓傷,咬傷,大家也不知道是否自己還在潛伏期。
雖然都說狂犬病的潛伏期特別長,但實際上統計發現,絕大多數人的潛伏期都是在1-3個月,少數人可能超過半年,空巢網極少數人能夠超過一年。即便一些文獻報告中可能顯示有幾年,甚至十幾年,但都是非常罕見的,大家不必過于擔憂。絕大多數人都是1-3個月的潛伏期。
確診狂犬病需要哪些依據?
狂犬病在臨床上可表現為狂躁型(大約2/3的病例)或麻痹型,而由犬類傳播的狂犬病一般表現為狂躁型,比如意識模糊,恐懼痙攣,瞳孔散大,唾液分泌過多等。
但由于狂犬病的發病是一個連續的臨床過程:潛伏期—前驅期—急性神經癥狀期(興奮期)—麻痹期—昏迷—死亡,因此我們并不能以其中一個獨立的分割表現就判定一個人得了狂犬病。?需要根據患者的流行病學,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判斷,病例確診需要實驗室證據。[2][3]
(1)臨床診斷病例,需要符合下列任一項:
A。典型的狂躁型狂犬病臨床表現,
B。明確的動物致傷史+典型的麻痹型狂犬病臨床表現。
(2)如需確診病例,還需在臨床診斷病例的基礎上加上下列任一項:
A。直接熒光抗體法(或ELISA法):檢測患者唾液,空巢網腦脊液或頸后帶毛囊的皮膚組織標本中狂犬病病毒抗原陽性,或用RT-PCR檢測狂犬病病毒核酸陽性,
B。細胞培養方法:從患者唾液或腦脊液等標本中分離出狂犬病病毒,
C。腦組織檢測:尸檢腦組織標本,用直接熒光抗體法或ELISA法檢測狂犬病病毒抗原陽性,RT-PCR檢測狂犬病病毒核酸陽性,細胞培養方法分離出狂犬病病毒。
注:標注視覺中國圖片由微醫提供,其他圖片來源于網絡
參考資料:
[1]疾病預防控制局《2018年全國法定傳染病疫情概況》
[2]WS 281-2008。 狂犬病診斷標準[S]。
[3]狂犬病預防控制技術指南(2016版)
推薦
《科學大家》欄目精彩文章匯總
《科學大家》專欄投稿郵箱:sciencetougao@sina.com 來稿請注明姓名,單位,職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