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風雨十年 掌門人聊芯片、數據中臺、操作系統

阿里巴巴集團CTO兼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建鋒認為,作為一個CTO,更多的要判斷未來,最重要的是判斷未來的業務會變成什么樣。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劉哲銘 王雷生
四年前,阿里巴巴創始人馬云找到張建鋒(花名行癲),要他去做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的“中臺”。“中臺”在當時還是一個沒什么人理解的概念,雖領命“阿里巴巴中臺事業群總裁”一職,但張建鋒坦承那時自己并不知道怎么干。
“技術統一,數據統一,文化統一。”馬云當時只和張建鋒提出了三個要求。
做了一兩年之后,張建鋒跑去向馬云匯報:“我終于明白什么叫數據中臺了!”但他一通匯報后,從馬云那里得到的答案是,“你大概只做到了50%”。
四年后,身份已變成“阿里巴巴集團CTO兼阿里云智能總裁”的張建鋒,出現在云棲大會。他看起來心情不錯,“比平時能聊許多”,回憶起這個建中臺的往事時也滿是輕松,他認為阿里巴巴已基本建立起一個“挺不錯的”中臺體系。
更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11月,阿里云事業群升級為阿里云智能事業群,這個年營收約214億元,估值約700億美元(約5000億元人民幣)的超級獨角獸,成為了整個阿里巴巴經濟體的技術輸出平臺。
而在今年的云棲大會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張勇提出要把戰略從“五新(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新技術,新能源)”向“百新”擴展,110多場論壇也顯示出阿里云智能向各行各業進軍的野心。
阿里巴巴也不失時機地向外“秀肌肉”,展示技術家底。
9月26日整個上午,10位達摩院各領域負責人先后上臺演講,下午,平頭哥半導體公司總經理戚肖寧,阿里云智能計算平臺事業部總經理賈揚清,平頭哥半導體公司首席科學家元尊等5人,一起與張建鋒出現在媒體面前,接受《中國企業家》等媒體的采訪。
在長達一個半小時的采訪中,張建鋒等阿里巴巴高管分別回答了芯片,阿里云的變化與挑戰,人工智能商業化等問題。
張建鋒比喻,芯片的整個生產,設計過程就像出版行業一樣。而阿里現在還處于寫書階段,暫時也沒有能力去印書或者裝訂書。他強調,雖然阿里巴巴的第一顆自研芯片含光800已正式發布,但阿里不會親自生產芯片。

附:以下為張建鋒,元尊采訪實錄,內容有刪減
記者:含光800芯片是花了一年半的時間研制成功的,經常有人說自己用了十年才做出來芯片,但平頭哥的速度這么快,這里面的一些變化和差異在哪里?
張建鋒:我籠統回答一下我怎么看芯片行業。芯片是一個很大的名詞,芯片概念和互聯網的概念是一樣的,互聯網上有多少應用就有多少的芯片。我們以為英特爾就是芯片,但是你手機里就有幾十種芯片。芯片是非常復雜的產業。
第二,芯片也是一個非常辛苦的行業。很多小的芯片,比豬肉要便宜很多,賣到1美金已經是非常好的一顆芯片了。
人家開發了十年,你只開發了一年半,這也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因為今天沒有一樣的目標。
如果每一顆芯片都要開發十年,誰都破產了,誰都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了,不可能開發十年。但是芯片確實需要一個周期,大型芯片2~3年是工業界比較公認的去做一款芯片的一個周期。
記者:芯片行業鏈條廣泛,阿里做芯片的重點在哪里?
元尊:從開始設計到制造,再到最后的封裝,每一條鏈路上都有很復雜的供需。張建鋒曾做過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芯片的整個生產,設計過程就像寫書一樣。你有一個好的想法要寫出來,這是設計的過程,火影忍者漫畫685制造芯片的過程就像印刷書一樣,最后封裝的過程就是裝訂,把一本書裝訂起來。
我們現在做的事情其實是在寫書,我們現在暫時也沒有能力去印書或者裝訂書,但是我們著重在寫書那部分,也就是設計芯片。一般的吃瓜群眾會想,你們是不是以后比臺積電還要厲害?這根本不是在同一個層次比較。我們寫書,他們印書,嚴格意義上我們是配合的。
一家公司想從頭到尾把這個事情全部做完,也是不可能的,現在這個行業是全球協同分工的復雜過程。張建鋒說了,我們是萬里長征第一步。當然我們在很短時間內做出一點成績,是非常努力的結果,也是利用阿里云特有的優勢做出的成績。
記者:具體說來,阿里做芯片有哪些優勢?
元尊:我在芯片論壇上提到了ABCDE五個字母,C就是做芯片部分,在阿里這個生態環境里,我們有ABDE,這使得C有了獨特優勢。A是算法,金榕老師(阿里巴巴達摩院機器智能技術實驗室主任)那邊在算法上非常有優勢。B是大數據,阿里在過去20年的積累是一般的半導體公司所沒有的。D代表的專業知識,阿里巴巴是一個幾十家公司的集合體,在這里面我們有天貓,淘寶,菜鳥,螞蟻,盒馬鮮生等各個專業領域的知識。這也是一般芯片公司沒有的優勢,尤其在現在這個時代,很多芯片設計要與專業知識結合。最后一個E就是Ecosystem(生態系統)。阿里作為一個擁有20年的幾十家公司的集合體,所擁有的Ecosystem也是別人沒有的。所以在ABCDE的環境下,我們作為中位的C,有很多一般的芯片公司所沒有的優勢。

記者:阿里智能云升級以來,主要的變化是什么?
張建鋒:去年,我們把阿里云升級成為阿里云智能。我們也在分享,阿里云的形態從單一的IaaS層的基礎設施變成全方位的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要滿足數字經濟的轉型升級,不僅是需要IaaS層的云,還需要一個AIoT的基礎設施,也需要一個像釘釘一樣的協同辦公的基礎設施,還需要一個大數據智能化的基礎設施。
今天把阿里云升級為阿里云智能,因為阿里云智能要升級成為一個基礎設施。第二,集團把阿里云智能變成集團的戰略,也是我們整個經濟體的概念。阿里云智能以后承載的是阿里巴巴經濟體技術輸出的一個新平臺。這兩個是比較大的變化。
記者:除了阿里云之外,包括百度等廠商都在提云,阿里主攻的行業有哪些?
張建鋒:行業要突破肯定要應用一些新的技術。用阿里的邏輯來講是有什么樣的新技術是值得投入,可能會對未來帶來變革。所以需要有很多技術準備,但技術準備好了之后還要跟行業做結合。有些行業跟技術結合能帶來比較大的變化,有些行業則未必見得。這就需要考慮這個行業是不是阿里擅長的。
我們擅長的技術很明顯,比如云,大數據,IoT,以及釘釘移動協同等。我們擅長的行業是什么呢?零售,金融,供應鏈,這些行業都是阿里非常擅長的。?鷯叭陶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