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微眾銀行馬智濤:銀行為何做技術開源?

新浪科技 李楠
7月26日,微眾銀行在深圳舉辦了首屆金融科技開放日活動,聚焦點在開源創新,活動內容主要與技術相關。
身為銀行卻主談技術,與其基因相關。微眾銀行是國內首家民營銀行,正式成立于2014年12月,由騰訊,百業源和立業等多家企業發起,騰訊持股30%。對它一般還有一種稱呼,就是互聯網銀行。與之類似的,佳苗瑠華 還有阿里系的網商銀行,小米系的新網銀行等。
科技發展迅速推動了諸多產業的變革,給社會帶來全面影響。從互聯網+,到AI+,一個個風口涌現,乘風而上者崛起,默然不動者便有了落后的風險乃至于生存的憂慮。趨勢不可逆轉,唯有順勢而為。對銀行業來說,也是如此。
在微眾銀行的活動中,其副行長兼首席信息官馬智濤,首席人工智能官楊強先后登臺發言,論述了微眾銀行在金融科技方面所做嘗試,以及微眾銀行在開源生態方面的戰略。?后,馬智濤接受新浪科技等媒體采訪,進一步闡述微眾銀行在技術開源方面的想法。
對微眾銀行而言,“銀行”是其根本。但在活動中,反復強調的是“科技”。這對應了出一種趨勢,隨著近些年互聯網銀行的興起,以及傳統銀行不斷加強科技投入,銀行們應會呈現越來越多科技企業的特點。
為何做開源?
在馬智濤看來,銀行作為第一代科技公司,應該走在人類數字化的最前面。做開源,是基于一些判斷。
馬智濤提到,在技術層面看到一個非常明顯的趨勢,就是過去集中式的技術逐步被分布式的技術所取代。同時,如區跨鏈等新一代前沿技術變得愈加成熟,已經可以支撐商業應用,進而有機會推進商業模式上的轉變,由從原來的資源集中偏向壟斷的發展模式,逐漸傾向于更公平,更均衡的發展模式。微眾銀行將其稱為“分布式商業模式”。
據他描述,在這一新的商業模式中,資源會在合作伙伴之間高度共享,協作規則將會越來越透明,其合作機制是松散耦合的方式,任何一個參與方都可以被其他的參與方替代,參與方之間的協同會通過技術實現智能化的協同機制,可以很好地支持跨國界的合作。
基于對未來趨勢的判斷,微眾銀行認為應當思考其在未來商業形態下的定位。此前,銀行在其商業生態中處在一個比較有話語權的中心地位,而隨著信息化技術發展,更多話語權向互聯網平臺轉移。銀行要轉變角色,微眾銀行找到的方向,“是作為自己生態圈基礎設施提供者”。
“我們不指望我們自身可以完成所有的事情,我們會聯合很多生態圈中的合作伙伴,一些帶有場景,有數據,有用戶,以及強大觸達能力的互聯網平臺是我們的合作對象。傳統的金融機構資本實力雄厚,有強大的風險承擔能力以及豐富的金融產品,這也是我們的合作對象。”
馬智濤稱,微眾銀行將在當中發揮連接作用,聚焦在產品信息,數據分析以及科技平臺能力方面。而開源開放,可以給企業贏得更多機遇。
馬智濤表示,微眾銀行推出一系列的開源能力,希望它能夠成為一個實施標準。通過對科技能力開源,讓更多人使用并獲得其反饋,如哪些功能不完善,哪些需要加強,這對微眾銀行自身的業務發展有利。與此同時,一旦開源的技術成為了行業的實施標準,合作伙伴就會變得很多,商機也就來了。
日前,人民網與微眾銀行共同推出“人民版權”平臺,雙方將在線上原創內容的版權保?方面進行長期合作,佳苗瑠華 實現數字版權確權,監測,侵權取證,訴訟的全流程線上化和自動化。這種合作,看起來與傳統的銀行直接業務無關,不過馬智濤認為,未來IP也是非常重要的無形資產,而版權離不開金融服務,微眾銀行切入類似合作,在他看來“順理成章”。
“作為一個基礎設施提供方,我們追求也不是一個短期的利益,更希望是一個長期的生態中,我們能夠在當中分享到一些成果。”開源開放,意味著更多機遇。微眾銀行宣布金融科技全面開源。
3O開放戰略
關于未來銀行業的發展,微眾銀行總結了“3O戰略”.
一是開放平臺(Open Platform),通過API,SDK和H5等嵌入模式,把銀行能力嵌入到合作方中,建立環繞自身的生態圈,二是開放創新(Open Innovation),銀行把自身積累的科技能力通過開源,軟件授權的方式賦能于合作伙伴,使其建立與自身類似的生態,三是開放協作(Open Collaboration),分布式商業需要多方參與,銀行需要思考如何連同合作伙伴跨業界,跨產業,跨機構的開展聯合創新。通過技術的手段把生態打通連接,便可以形成更有生命力的生態環境。
微眾銀行認為,一個完整的開放生態應該具備上述“3O”。馬智濤表示,目前微眾銀行走得比較成熟的是開放平臺。在開放創新方面,微眾銀行2017年開始推動開源,目前還處于一個起步的階段。在開放協作方面,微眾銀行有一些嘗試,但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夠走上成熟,有更多的參與者進來。
活動中,微眾銀行還啟動了首屆金融科技高校技術大賽,發布微眾金融科技加速器“We加速”以及微眾銀行開源版圖上的10款應用及組件。
具體而言,在AI領域,微眾銀行介紹了其泛機器人AI技術,新一代聯邦學習技術FATE開源平臺,金融AI廣告應用以及AI資管的應用,在區塊鏈領域,微眾銀行外披露區塊鏈開源版圖,實體身份標識與可信數據解決方案WeIdentity,基于區塊鏈的分布式事件驅動架構WeEvent等,在分布式架構及大數據等領域,微眾銀行發布了微眾金融科技沙盒FinTech Sandbox,純線上銀行核心系統架構理念“微核心”等一系列分布式商業開放平臺的應用與解決方案。
關于 “We加速”,其定位為微眾銀行“3O開放銀行體系”建設的“連接器”,依托微眾銀行的平臺和技術,借助微眾銀行生態圈資源,招募創新企業,助推其成長。分貝通,亦筆科技,ADVANCE.AI ,中農普惠,行云全球匯,車300,云帳房為首批入營的7家企業。
銀行向科技傾斜
互聯網銀行誕生之初,因為背靠騰訊,阿里巴巴等巨頭,受到多方關注。它們是銀行,也有互聯網科技企業的基因,展現不同于傳統銀行的特點。就微眾銀行而言,對科技的重視成為鮮明特征。
在2018年,微眾銀行研發投入9.8億元,同年實現營收100.3億元,研發投入占營收比例達到9.8%。馬智濤展示的數據顯示,2018年微眾銀行總的IT投入占營收比例達14.8%,而全球銀行與金融服務行業中,IT投入占營收比例的平均值為7.3%。微眾銀行IT人員在整體員工占比為54%,而上市銀行這一比例在1%到8%之間。
此外,微眾銀行在2018年強化了科技團隊和組織,新成立分布式商業科技和人工智能兩個單元。2018年全球銀行發明專利排行榜中,微眾銀行排名第五。至2019年6月底,微眾銀行累積提交科技專利數量達道675項。
這些科技研發投入的具體效益沒有明確數據,不過馬智濤向新浪科技表示,在金融科技的應用上有一個涉及五方面的黃金定律,如果不清楚這五方面的好處,那么項目就可能被否掉。概括起來,這五個方面是:必須提高運作效率,改進用戶體驗,能夠支持放量,支持海量業務規模,降低成本,幫助控制風險。
據微眾銀行2018年年報,截至2018年末,其資產達2200億元,相比年初增長169%。2018年,微眾銀行實現凈利潤達24.7億元,同比增長71%。
科技改變銀行業,麥肯錫此前報告指出,數字銀行的擴張,正迅速奪取傳統銀行服務的市占率,加上Facebook,蘋果等科技公司紛紛進攻金融服務,亞洲銀行將面臨挑戰,若不開始透過科技做出改變,營運效率不彰的銀行,恐將面臨消失的威脅。
在大的趨勢下,傳統銀行也逐步加大對科技的重視與投入。據北京商報報道,2018年平安銀行IT資本性支出25.75億元,同比增長82%,2018年末,該行科技人力較上年末增長超過44%。招商銀行2018年信息科技投入65.02億元,同比增長35.17%,是該行營業收入的2.78%。
招商銀行還明確表示,2019年研發和科技投入將提升到集團營收的3.5%。郵儲銀行董事長表示,每年將拿出營業收入的3%左右投入到信息科技領域。
畢馬威中國發布的《2018年中國銀行業調查報告》提到,隨著大數據,云 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金融和科技發展正在融合。特別在傳統銀行業,金融科技的力量不可忽視,金融科技能有效提供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便捷性和安全性,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各大銀行都力求通過發展金融科技實現彎道超車。
這是機遇也是挑戰。銀行所扮演的角色向科技公司傾斜,而在科技影響下,用戶能獲取怎樣的益處值得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