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態食品包裝機械已成我國重要的新興產業
據中國食品和機械工業協會統計,我國液態食品包裝機械年銷售額增長率均超過20%;其中,我國2011年液態食品生產量為2509億升,液態包裝機械銷售額達到290億元。液態食品包裝機械工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中非常重要的新興產業。
很難想象,如果沒有了裝瓶廠,可口可樂是否還能像今天這樣風靡世界,成為商業史上的奇跡。碳酸飲料、牛奶、果蔬汁、飲用水、食用油以及藥品、日化產品,這些與我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液體產品的包裝生產,都離不開灌裝機械的功勞。正是有了它們,營養和美味才能如此安全、便利地送達人們的“舌尖”。
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即將發布《液態灌裝機械行業專利分析報告》,對與人民生命健康密切相關的、高速增長的、技術含量高的無菌灌裝生產線中通用的殺菌機械、灌裝機械和貼標機械的技術發展脈絡進行了梳理。
市場:
“利樂包”的啟示
技術成果榮獲2012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的山東泉林紙業,在向食品復合軟包裝領域拓展業務時,發現自己的這一獲獎產品到了灌裝生產線上,機器竟然無法運轉。
怎么會有這般怪事?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的專家拿起了一個“利樂包”,指著底部的三角形標記和“TetraPak”英文標識,為記者揭開了謎底:原來這是引進瑞典利樂公司的無菌灌裝生產線,如果檢測不到“利樂包”的專利標識,機器就會“罷工”。
這無疑是一種強行捆綁銷售的策略。國內知名的伊利、光明、蒙牛、娃哈哈、匯源等乳業及果汁飲料品牌,幾乎都是利樂公司的客戶。只要全國800多條生產線不停地運轉,利樂公司就能源源不斷地通過賣包裝紙獲取利潤。
盡管研究證明,利樂的無菌包裝材料并沒有突出的技術優勢。但現實卻表明,僅在包裝材料上突破是遠遠不夠的,如果沒有無菌灌裝技術的支撐,絕大多數客戶還是會傾向于能夠提供全套解決方案的利樂公司。
對此,《報告》指出:“突破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于縮短與利樂之間在無菌灌裝技術方面的差距。相信,當中國企業有能力依據客戶需求定制擁有自主產權的10000包/小時產能以上的超凈無菌灌裝生產線時,中國企業才能真正打破利樂的壟斷。”
這就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要在這個行業生存,比拼的不單單是某項指標的優劣,而是需要精通“十八般武藝”的集大成者,這是由包裝行業是各種技術應用集成的特性決定的。《報告》中對利樂公司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從其發展和并購的歷史看,利樂的并購并不是單純的資本游戲,而是扎實的技術取舍。
“包裝行業的客戶,需要的是能提供‘交鑰匙’式全套服務的廠家。”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機械發明審查部包裝處副處長宮劍虹一語道破天機。
技術:
“彎道超車”的曙光
當您面對超市貨架上的琳瑯滿目時,一定會感到困惑:為何有這么多種類的乳制品?有紙盒包裝的、瓶裝的,還有袋裝的。保質期也各不相同:從最短的七天,到最長的可以長達半年。在這背后,究竟有何奧妙呢?
在不同包裝形式的背后,實際上是不同的殺菌技術在對保質期起決定性作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食品工業的發展史就是一部食品殺菌技術的發展史。”有人如此總結道。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希望自己買到的果汁、飲料和牛奶等液體食品更接近食品原有的風味和營養。這就對傳統的殺菌機械提出了新的要求,促進了微波、高壓脈沖電場、無線電波、激發態紫外光脈沖等殺菌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食品滅菌技術的不斷創新和完善,也推動了無菌灌裝設備的迅速發展。
“盡管當前技術研究的重點集中在提高勞動生產效率上,但我們提醒企業不要忽視對殺菌技術的關注,這有可能是民族包裝企業實現超越的希望所在。”宮劍虹建議道。
雖然化學殺菌、熱式殺菌占據主流地位,但《報告》分析發現,1993年之后,電離殺菌出現較快發展,每年的專利申請量從過去只有零星幾件,到目前每年維持在20件左右。利樂也非常重視電離殺菌技術,專門有一個團隊進行電離殺菌技術的研發和成果轉化,其電離殺菌技術集中在低壓電子束殺菌方面。
電離殺菌的核心技術高能射線、電子束技術在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應用,人們一直沒有放棄對該項技術的研究。雖然短期內電離殺菌方式不會對化學殺菌和熱式殺菌的地位造成影響,但是其良好的殺菌性能、廣泛的適用性和環境友好性已經預示了其廣闊的應用前景。
“國內灌裝企業應當緊緊抓住這一技術發展趨勢,及早布局,著重開展低壓電子束殺菌技術在灌裝領域的應用研發,從而在下一輪殺菌技術的發展中爭得一席之地。”《報告》指明了未來技術研發的方向。
“一旦新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完全可能使行業重新洗牌,給我們帶來‘彎道超車’的機會。”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機械發明審查部包裝處審查員馬宏亮說。
策略:
“小而散”當“抱團取暖”
我國灌裝機械企業數量眾多,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但不容忽視的問題是,絕大部分企業規模較小,技術含量低,產品結構單一。“小而散”的產業模式不僅消耗了大量資源,也嚴重制約了整個產業的升級轉型。
“大部分企業停留在低端層次,為了‘三分利’惡性競爭。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一來,倒下的都是沒有專利技術、只會給別人做OEM的小廠,真正有自己技術的實力企業反而逆勢擴張了。”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機械發明審查部包裝處審查員邵際濤說。
隨著對國外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廣東達意隆、江蘇新美星等部分企業已經逐步成長起來,在某些領域甚至可以與跨國公司同臺競爭。利樂、康美包和KHS等跨國公司也感受到了來自國內公司的競爭壓力,近幾年逐步加快了在中國的發展步伐和專利布局。以KHS公司為例,專利申請量從2005年前的幾件/年,躍升為幾十件/年,其中2007~2008年的專利申請量就超過了80件。
“某跨國公司已經開始在國內申請某項專利。該專利一旦生效,屆時國內企業要么被迫交專利使用費,要么不得不改換工藝,生產效率將大為降低。”邵際濤說。
要擺脫不利局面,我國企業就必須“抱團取暖”,改變單打獨斗的發展方式。產業聯盟可以實現企業之間的優勢互補、資源共享、整合研發力量、縮短研發周期、共擔風險和減少惡性競爭等,是改變我國企業目前現狀的有效途徑。
“其實,有時我們并不缺技術,缺的是將技術產業化的能力。”宮劍虹認為,如何加強產學研合作、促進科技更好地服務經濟發展,也值得進一步研究。應該采取政府合理引導的方式,使企業聯合起來,成立研發合作聯盟等各種形式的產業聯盟,增強技術創新和抵御專利技術風險的能力,以便在與跨國公司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