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股吧體會從福記申請清盤看如何正確選擇公司
我們最早接觸到“福記食品”是在2008年初,有朋友介紹這是一個很有發展潛力的企業,當時大概看了看年報,發現歷史的業績和發展歷程很不錯,系國內送餐業務做得很好的一家企業,有著高速的成長史,管理層也算是銳意進取,特別是所處行業市場很大,目前國內集中度又極低,好股吧而國外的同類餐飲服務(后勤外包)企業居然有三家曾躋身過世界500強(Aramark、Sodexho和Compass),福記似乎有著足夠多的想象空間,這使福記也進入了我們的關注視野。然而,經過一定的分析也不難發現福記身上有著很多問題嚴重不符合我們的投資原則,所以對它的后續關注并不是很多。我們去年看到的這些問題相信別人一樣可以看得到,關鍵是看到后有些人依然會“勇往直前”。時隔不到兩年,這只被很多業內人士看好的企業竟然申請清盤,也許多少會讓投資者有些意外,也包括我們在內。
巴菲特曾說過:“投資要賺錢,最重要的是不要虧錢。”而如今,對于福記食品的投資者而言,很可能面臨血本無歸的風險了。估計很多投資人當初也想到了福記未來可能面臨的問題和風險,但是可能樂觀地認為這樣的風險不會發生或者說發生的可能性很小。對于投資人而言,如何避免犯下別人曾經犯下的錯誤,從別人的失敗中吸取教訓,這也許是我們從福記的申請清盤中最應該思考的。
翻開當初曾列出福記不符合我們投資標準的部分理由:首先,面對企業客戶很難獲得利潤率持續提升的公司。福記面對的是企業用戶,他們具有較強的議價能力,那么福記食品所提供的產品價格一定會不斷受到擠壓,而且企業客戶所要求的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一定會不斷抬高,可以說在這方面福記食品面對客戶的議價能力較弱,所以未來的利潤率提升比較困難。
其次,對未來過于樂觀和基于這些樂觀而對未來困難準備不足的公司。對收購“金漢斯”烤肉連鎖企業和進軍食品超市的舉措不是很看好,因為雖然和送餐業務有相關性,但我們認為協同效應不強,特別是通過舉債擴張業務,有些冒進。
第三,非輕資產投入的行業,資本開支巨大,需要不斷依靠增加投資來獲取利潤的公司。
第四,高負債的公司。如果公司股價2009年、2010年不能高于可轉債的轉股價17.2元和32.8元,不能如期轉股,公司將在這兩年分別面臨4.7億和15億元負債,公司將面臨很大的資金壓力(來源于福記食品2007年中報數據)。
最后,市場環境復雜大量依賴人際關系才能運作的公司。送餐業務中更多地要依賴關系營銷來實現簽約。福記的用戶群更多來自于大企業、學校、國營單位,這樣的資源可以說不具有持久性和競爭力。
如今回頭看原來的這些質疑,有些問題仍然值得我們去深入思考和總結。而我想,凡是認真分析過福記食品的投資者,應該不難發現其中部分或是全部,甚至更多的問題,但為何是還有很多投資者對福記情有獨鐘呢,也許歸根到底還是在對福記“可能出現的巨大成長空間預期”的幻想下忽略了一些基本的投資原則和紀律。而投資原則和紀律才是避免投資犯錯的根本保證。
福記的申請清盤,也讓我再次對我們投研體系中一些原則和紀律有了更深的體會,這里拿出來與大家一起分享。
1.發展空間和競爭優勢(護城河)相比較而言,競爭優勢是第一位的。沒有競爭優勢,再好的行業,結果可能是大多數參與者最終慘敗出局。如高速發展的互聯網行業;再比如零售行業中,上世紀70年代銷售額是沃爾瑪的數十倍的現代連鎖超市業鼻祖凱馬特公司,結果在2002年宣布破產保?。
2.歷史上大多數公司的倒閉都起因于現金流斷裂,所以公司的負債和現金流分析顯得十分重要,再好的行業前景預期也架不住盲目擴張而半途資金斷鏈。如曾經房地產行業中叱咤一時的“順馳”。
3.低風險才能獲得高回報,風險高不意味著高回報,相反可能帶來的是巨大虧損。投資一定要回避風險或降低風險,更多地增加確定性。那些一旦成功將獲得巨大回報但只有微小成功機會的投資冒險幾乎從來不成功。在投資決策中,在風險和發展空間中,風險具有一票否決權,特別是對于一旦出現公司就會遭受致命打擊的風險。這次福記的巨額可轉債到期,使公司很可能資不抵債,又是一例。
4.要高度重視企業的實際調研。有些業內人士認為企業調研用處不大,沒錯,實地調研對于個別優秀企業(比如萬科、招商銀行)用處可能未必那么大,但對于大多數企業(那些聞所未聞的)則意義重大。特別是那些不是面向大眾服務,我們日常接觸不到的企業,更要充分調查清楚并時刻關注公司的真實情況,絕不可以只依賴于財報和媒體資料作任何投資決策。福記恐怕就是這種看起來很“美好”的公司,但如果投資者能夠實地進行調研,特別是多接觸一些它的員工,中高層骨干,也許早就會發現很多問題和隱患。
本文地址:http://m.cx1133.com/tech-detail/t22649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