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一直不成功,都怪小學貪吃的那口辣條?
來源:環球科學

剛過完年,也許不少朋友的減肥計劃又要重新提上日程了。可是為什么有些人總是不能成功減肥?如果真要追根溯源,可能要怪自己小時候貪吃的那一口漢堡和辣條。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小時候的飲食習慣對于健康的影響可能伴隨我們一生。
撰文丨閆雪珊
編輯丨楊心舟
有些食物的確讓人難以拒絕,像辣條一旦吃起來就停不下來,炸雞、蛋糕更是欲罷不能,這些食物往往鹽、糖或者脂肪的含量高到爆表,各種甜食也經常被喻為“碳水炸彈”,實際上,這些食品都可以歸類到“西式飲食”(Western Diet)中。雖然一口下去帶來的快樂真的不只一點點,但除了多吃幾頓能讓人長肉之外,科學家還發現,西式飲食對健康的影響可能會持續很長時間,即使后續回歸健康飲食也很難消除。
早在2009年,就有加拿大科學家提出,“成年時期體重增加的傾向與童年時期飲食習慣可能直接相關”。該研究采用了與人類有許多相似之處的大鼠做為研究對象。斷奶的幼鼠分別被以高纖維飲食(谷物、益生元和低聚果糖為主)、高蛋白飲食和正常飲食條件飼喂,成年后則統一改用高糖高脂飲食以模擬西式飲食。

研究結果顯示,盡管長大后一樣都吃“垃圾食品”,小時候食用高蛋白飲食大鼠的體重和體內脂肪含量卻要比另外兩組高得多,而以高纖維飲食方式喂大的大鼠則毫無懸念地成為了鼠堆中最苗條的群體。
這一現象來自于飲食導致的復雜代謝調控變化——幼年時期的飲食結構可以改變體內某些基因的活躍性,特別是對那些控制身體如何存儲和利用營養的基因有直接影響,從而影響成年后體重增加或控制血糖的方式。
然而,小時候的飲食習慣不同帶來的不僅僅只有日后體重上的差異。另一項針對2500名年輕人橫跨20年的研究顯示,那些偏愛“西式飲食”的年輕人,進入中老年后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要顯著高于年輕時多吃水果和蔬菜的人。
另外,“西式飲食”導致的各類營養素缺乏還有可能削弱免疫系統、改變大腦的認知功能以及對我們的健康產生方方面面的影響。不過,最近的研究發現,這些吃進肚子的食物在一步步“改造”我們的身體之前,恐怕最先遭難的還是腸道微生物。
被改造的微生物
事實上,在我們每個人的腸道中,有著許多對身體健康有重要貢獻的有益菌群。所有微生物構成了龐大的腸道微生物組,充當著人體額外的“器官”,參與到消化吸收、免疫調節和其他生理過程中。我們攝入的食物和生活習慣等都會對腸道微生物組產生或多或少影響,它的變化反過來也作用于我們的健康。
今年1月發表在《實驗生物學雜志》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的科學家通過小鼠實驗首次表明,以不健康飲食喂養的幼鼠在成年后,腸道有益菌群豐度和多樣性顯著降低。也就是說,小時候吃下去的高脂高糖食物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影響腸道菌群的平衡。
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將小鼠分為四組,分別研究了西式飲食以及運動對腸道微生物組的影響:一半小鼠投以標準的健康飲食,另一半以較不健康的西式飲食喂養,在此基礎上再區分成運動和不運動組。小鼠分別在這些生活條件下度過了三周,之后它們回歸到了實驗室小鼠飼養的標準方式——標準飲食并且不運動。在第14周時,研究人員對小鼠的腸道微生物多樣性進行了檢測。

研究結果顯示,幼年進行西式飲食的小鼠在成年后,腸道微生物多樣性有所降低,其中一些參與碳水化合物代謝的細菌數量顯著減少。研究人員認為,這些細菌及其所屬的細菌家族可能會影響宿主可用于代謝的能量的產生。“我們在小鼠身上觀察到的效果好比:一個小孩有著高脂高糖的西式飲食習慣,那么他在青春期后長達六年內,腸道微生物仍然會受到影響。”本項研究的主要領導者,進化生理學家西奧多·加蘭德(Theodore Garland)教授說。
幼年運動也不夠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運動帶來的腸道微生物改變又會進而導致一系列生理變化,包括靜息狀態下更高的食物代謝速率、活躍狀態下更多的產熱,以及激素水平的差異等,即使小鼠轉變為不運動狀態后的一段時間內,這些影響也仍然存在。
就以往的研究來看,運動確實能增加腸道微生物的多樣性。在動物身上的一些研究表明,運動訓練可增加產生丁酸鹽微生物類群的相對豐度,而丁酸鹽通常起著增強結腸上皮細胞的增殖能力、促進腸屏障完整性和調節宿主免疫系統等功能。
有研究通過分析橄欖球球員的腸道菌群發現,與久坐不動的對照組相比,運動員的腸道微生物多樣性更高,并且40多種細菌類群的相對豐度都高于對照組;還有不少在肥胖患者和久坐人群開展的短期中輕度強度運動的研究顯示了代謝健康相關微生物的相對豐度在5-6周的運動后有所提高。
不過,從這項新研究來看,飲食的影響會比運動要來得更深。因為在高脂飲食的小鼠中,無論是否運動,腸道微生物多樣性的都有所降低,這也變相說明飲食依然是影響腸道微生物的主要因素。論文指出,相比于小時候運動,幼年的飲食對腸道微生物的影響會要更加明顯。

此外,由于幼年時期是腸道微生物與宿主建立關系和定植的關鍵階段,相比于改變飲食和調整運動量這些相對緩和的條件,幼年經歷的一些更加“劇烈”的改變,比如抗生素治療,則可能會對腸道微生物組產生更加持久的影響。
這些微生物的變化,可能直接改變了腸道的通透性,又或者引起了局部的炎癥,以此讓你的消化功能變得和其他人不一樣。這項研究也發現,常常食用西式飲食的確會造成特有的微生物群體,小時候塞進過多的那些西式飲食,最終默默地讓腸道中的微生物發生了變化,于是大了之后,就影響了我們消化能力,減肥也變得更加困難。
從現在改變飲食習慣
所以為什么有的人怎么吃都依然苗條?也許不是人家運動消耗得多,而是腸道菌群在幫忙。但如何擁有如此優秀的腸道菌群?哪怕出生時沒有繼承“先天優勢”,通過后天調整飲食以及生活方式也能夠改善腸道菌群狀態。除了已經提到的多吃水果蔬菜、多做運動和避免過多的“西式飲食”之外,科學家還給出了幾條簡單實用的建議:
多攝入不同的食物,如:果蔬、粗糧、蛋奶肉類及堅果搭配。
適量攝入富含益生菌的食品(如酸奶、泡菜、奶酪等),促進腸道微生物的多樣性。
避免過度使用抗生素,尤其在兒童時期,過多的抗生素可能會導致腸道微生物系統受損。
哪怕小時候吃的零食已經為當前的體重奠定了“堅實基礎”,但從今日起開始堅持健康飲食,也依然不晚。
參考文獻
1、Maurer, A。 D。, Chen, Q。, McPherson, C。 & Reimer, R。 A。 Changes in satiety hormones and expression of genes involved in glucose and lipid metabolism in rats weaned onto diets high in fibre or protein reflect susceptibility to increased fat mass in adulthood。 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 587, 679-691, doi:https://doi.org/10.1113/jphysiol.2008.161844 (2009)。
2、McNamara, M。 P。 et al。 Early-life effects of juvenile Western diet and exercise on adult gut microbiome composition in mice。 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jeb.239699, doi:10.1242/jeb.239699 (2021)。
3、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Riverside。 “Childhood diet has lifelong impact: Effects of unhealthy food followed young mice into adulthood。” ScienceDaily。 ScienceDaily, (2021)。
4、Miedema, M。 D。 et al。 Association of 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