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時代 數據隱私很大程度上成了偽命題
數字經濟時代, 數據隱私很大程度上 成了偽命題
孫行之
2019年已過去大半,到了檢驗吳晨于去年年底所做預測的時候了。在他做出的10個預測中,除了將于10月頒發的諾獎尚未塵埃落定,其他的9條預測雖然沒有按照他所說方向走到終點,但全部在今年繼續成為熱議話題,包括氣候變暖,收取傭金的人工智能助理,適齡勞動人口短缺,終身訂閱式MBA學習服務,職場人的工作節奏等。
作為《經濟學人·商論》執行總編輯,吳晨勤于閱讀,吹口哨的約翰視野開闊。把全球各領域專家的最新見解介紹給讀者,是他工作的一部分。最近出版的《聚變:商業和科技的前言思考》,是吳晨過去一年在媒體發表的文章的合集,也是他對搭建面向未來的知識體系的積極嘗試。書中的話題,涵蓋了從數字經濟到商業轉型,從航天軼事到醫療改革,從對全球金融危?十周年的思考到以新興市場榮枯法則看中國發展等各方面的議題。
在中美兩國,醫療改革都牽動著民眾的關注。借由《美國醫療改革》一文,吳晨講述了美國醫療系統面臨的瓶頸和可能的解決方案,為中國醫療改革提供了借鑒。從美國外科醫生葛文德的長文《成本謎團》(The Cost Conundrum)出發,吳晨介紹了美國醫療支出占GDP比重全世界最高,但人均壽命和健康狀況卻在發達國家中墊底的原因:美國是其中唯一一個沒有全民醫保的國家,許多人的醫保都是由所供職的大企業提供,而大企業與醫療機構簽訂的合同中,收費是根據服務項目結算的,這就導致了醫院有很大的動力向患者推銷高價的醫療服務,卻對醫療質量并不敏感。這樣的結算方式,就可能造成醫療服務“價高質次”的情況。2010年,前總統奧巴馬曾開啟全民健保醫療改革,逐步取消醫院按項目收費的模式,改為根據成功的病例收費,比如,規定每一例成功手術的收費標準。這樣就將競爭引入了醫療機構,讓他們尋找更好,更便宜的診療方式,以增加收入。
大數據時代的隱私泄露如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在每個網民頭上。因為一家分析公司獲得了臉書5000萬客戶數據,創始人扎克伯格不得不公開道歉,并接受國會質詢。這一事件在全球引起軒然大波。而在中國,李彥宏則直接在一個論壇上說:“中國人可以更加開放,對隱私問題沒那么敏感,如果他們愿意用隱私交換便捷性,很多情況下他們是愿意的,那我們就可以用數據做一些事情。”此言一出,又引起了許多中國網民的不滿。一時之間,關于“數據安全”的討論鋪展開來。
聚訟紛紜之中,吳晨厘清了問題的關鍵:在大數據時代,“數據安全”幾乎已經成了偽命題,討論的重點應該落在“數據完整”上。在他的定義中,“數據安全”的追求者是希望自己的信息被隱藏起來,但事實上,這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大平臺提供的服務全部是基于對個人數據的了解。而且,互聯網上的數據一旦產生,就很難被完全清除。所以,人們根本無法在享受服務的同時隱藏數據。
“數據完整”就不同了。這個概念首先承認每個人的隱私數據一旦傳到互聯網上,就無法隱藏。數據應該被廣泛使用,但使用的權限應該被嚴格控制。“數據完整”意味著一套規則,保證個人信息不被篡改和濫用,就如同一個病人愿意向醫生公開自己的病歷,而不會擔心自己的病史被篡改或者公開。
在目前大平臺壟斷數據的情況下,“數據完整”要真正實現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吳晨認為,區塊鏈是貫徹這一原則的方向。在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公共基礎設施上,個人數據儲存在本地,而不是集中在如臉書,騰訊這樣的大平臺上。所有個人數據要在通過驗證后才能查看,而且每一次查看都會留下記錄。未經許可查看個人數據則被視作違法行為。
目前,這種基于區塊鏈的數據使用模式已經在愛沙尼亞落實。不過,吳晨也指出,那是一個只有130萬人口的國家,只能視為小范圍的試點。而要在擁有幾億,吹口哨的約翰十幾億用戶的跨國“巨無霸”上運用這樣的技術,目前看來依舊十分困難。





